欢迎访问:河南郑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

自考本科、远程教育、国开电大

网上报名电话:13603712410

中国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2017例

来源:河南自考本科 发表时间:2018-08-29 17:50:58 浏览:36次

依托学科优势,面向产业需求,构建船舶智能制造继续教育链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为航运业创造了机遇。中国制造2025年,已将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新技术船舶作为发展领域的十大突破之一,具有创新动力和匠心素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海洋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的关键因素。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一流学科的优势,依托学术教育、校企合作、国家级继续教育三个平台。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专业技术人才为基地,面向航运业的实际需要,构建了船舶智能制造继续教育链,传递了大量的创新和应用。IED人才。

2。本项目为该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创造了一条完整的继续教育链,从学院、本科生到高级研究和培训,以满足航运业人员晋升的多重需要。

三。该项目植根于船舶工业、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了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来源的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率。

二十一世纪初,国际贸易稳步增长,造船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2005年以来,我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显著上升,业务量显著增加,成为造船业的龙头。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网上教育项目,以满足社会需求,为造船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a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但造船能力结构性过剩,高端船舶和高端海洋工程设备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竞争力有限。船舶作为十大突破和加速发展的领域之一,具有创新动力和工匠精神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海洋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的关键因素。开发应明确指出,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电力,发展深海空间站和大型浮式结构。巡航舰等高科技船舶及关键配套设备的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与制造核心技术的战略方向有待突破,对船舶及船舶发动机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于1943年,是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现代教育和科研的发源地,培养了中国导弹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获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元王综合测量船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雪岩,一批优秀校友。在教育部组织的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继续居全国首位,船舶与海洋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国家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水下兵器水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梯队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中不仅有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高级教授,而且师资力量雄厚。一批富有创新精神、活跃于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丰富的教师资源和丰富的学科积累,为船舶与海洋专业继续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2008所继续教育学院开展船舶与海洋工程成人网络教育以来,充分发挥了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挥了学院教育的领先优势。形式化、综合化管理,并做了以下工作:

学院聘请焦大航运学院资深教授担任专业主任,组建了专业的教学和管理队伍。小组成员多次访问和调查了上海和广东周围的造船厂,以确定造船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人员培训的方向和培训目标。根据航运企业发展战略和岗位需求,对培训方案中知识体系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指导。遵循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规律,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柔性培训和能力建设。l能力与管理能力的提升、产学研结合、模块化设计、混合式教学等手段,以培养具有先进制造能力、创新为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海洋专业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施基于需求分析的个性化培训计划,结合工程教育规律和教学特点,并考虑到成人在职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工程矛盾,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以学院成熟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载体,聘请资深教授,建立完善的学术教育专业课程资源网上数据库。该资源库中的所有课程都需要一个完整的课程视频和一个高标准的课程学习资源网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能力,学院聘请行业专家来解读船舶智能人的前沿问题。制作、智能海洋等专业课题,形成专门的讲座图书馆。同时,不断优化在线和离线教学支持服务,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多维共享教学资源,开放混合的教学环境及时更新教学资源,为社会人才提供终身学习服务,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在航海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用人机制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支持服务等方面都深受学生欢迎。自2008年开学以来,船舶专业课程各学期学生评教平均成绩均超过90分。

2015年,继续教育学院被批准为面向大中型船舶工程装备企业、船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具有任职资格,政府和科研机构相关专业人员,省市船舶、海洋工业协会等航运行业负责人。高级人才,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发,船舶智能制造和智能化新海洋作为海洋高级培训课程的主题10余个,以及工商管理高级培训课程数十个。它已经形成了一个资源库,用于船舶和海洋工业的非学术性高级培训课程。师资力量雄厚,包括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教授、导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来自生产、教学和研究。组织严谨,教学服务水平高,学习成果丰硕,多次举办成功。学生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综合评价优良率为91.1%,优良率为8.9%。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江南造船集团(集团)紧密合作,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和闭环管理,搭建了教学与培训相结合的实训平台。d生产实习。通过产学结合,交替教学、学习、综合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江南造船教育培训中心,上海造船开放培训中心和培训中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建立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实训基地,为提高实训效果,一方面设计开发了9门实训课程。与江南造船集团合作。另一方面,学院结合江南造船实训基地对实训教师进行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了实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从2008年至今,我们建立了船舶专业网上教育平台、大专院校混合式网上教学平台、上海交通大学-江南造船集团船舶人才培养平台,以及专业继续教育平台。建立船舶终身教育链,培养船舶企业迫切需要的全方位创新。应用型人才:网络教育在线教学平台与船舶培训平台相结合通过国家科技继续教育平台,培养船舶智能制造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技术人员。

造船专业网络教育混合在线教学平台通过交互式教学平台将教师、课程和教学辅助资源集成在一起,将教学、服务、管理功能集成在一起,实现了面向面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网上学习,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和高质量的网上课程,离线教学支持服务大大缓解了职后学习中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提高了培训效率。

上海交通大学-江南造船集团校企合作造船人才培养平台,包括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上海造船开放培训中心(基地)和培训中心生产性培训基地,占地面积1。上海长兴岛2亩,培训面积4000平方米,覆盖8种船舶,培训平台实用操作仪器设备先进,从业人员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按10名学生目标配备。受众包括受过学术教育的学生、企业的一线员工和高级技术人员,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本所依托国家级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平台,开发设计了一系列船舶智能制造高级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包括: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深入分析和十五规划的主要精神解读、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学科发展趋势、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论述了海洋水下作业设备的发展趋势、现代造船厂和先进造船的建设模式、新时期海洋法与海商法的解释以及海洋深水试验池、船模拖曳池等现场教学环节。旨在提升造船工业、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等主管部门。

本所通过建立质量第一、不断完善的教学服务体系,探索并逐步完善了船舶智能制造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具有学历的继续教育学生和高级培训班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岗位能力、创新能力、学术视野等综合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有较大的提高。优秀造船智能化人员数量已得到培训。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继续教育实现了教学、管理、服务、监督的有机结合,从培训方案的设计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从教学过程的实施到教学的控制。g质量,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有效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第一批船舶网络教育毕业生于2010年毕业。到2017年,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3000多名船舶、海洋工程等相关领域的业余毕业生,培训了200多名非学历学员。大部分学生参加了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船舶、海洋及相关产业的建设和生产。学院在国家级船舶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帮助下,为船舶领域高级职称人员开设了一系列高级培训课程,从船舶技术人员培训班到船舶高级职称培训班。智能船舶和智能海洋的发展,国家海洋战略的诠释,对海洋学科、工程装备技术和先进造船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中国船舶重工研究所、船舶、船舶企业共培养了16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学院在培养船舶海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充分发挥一流大学的教学资源,借助网络教育,培养急需的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人才,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面对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突出矛盾,如何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过程,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学术升级;

面对多元化的商业环境和人才需求,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实施订单式培训,确保学习者学会应用;

面对网络学习环境下实践操作培训的薄弱环节,如何建立共享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培训基地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面对成人业余学习者分散学习的特点,如何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中国教育全媒体是中国教育科技产业的全媒体组织,清华大学主办的《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的媒体运营机构主管教育部。教育担负着媒介的使命,通过媒介力量推动中国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媒介优势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科学技术的思想和成果。专业媒体、理事会、年会、会议培训、招生服务、公关沟通、社交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