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里面一定会有痛苦的成分
来源:河南自考本科 发表时间:2018-03-19 18:59:51 浏览:141次
以前上学,任课老师几乎人手一根所谓的教杆,用于教的成分该是不多,但是杆子的本质却被老师们发挥的淋漓尽致,每天上课都是“啪啪啪”不绝于耳。
那会儿老师是真的揍我们。
所以我们会很害怕,不敢不学习。久而久之,那些经常挨打的学生在百般努力下学业仍不长进,只好放任自流,天天挨打了。
如今,我也做老师,心血来潮会想起老师们的教杆,于是也正儿八经的薅了一根车顶上的天线做为我上课的标配,关键还能收缩,超级便携。当然,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孩子们,虽然是为了操作教室墙上的智能白板(有的挂的太高,徒手操作得不停上跳)却也发现这根“天线宝宝”对学生们有极大的威慑力,不知道他们如今是否还“享受”着如我们当年一般的待遇。
十一回家,跟妈聊起外甥,妈告诉我:“昨晚挨卷了,让你姐狠狠收拾了一番…”我很心疼。以前拼命坚持“孩子坚决不能打”原则的我在从教八年也已为人母之后越发觉得教育是一定有痛苦成份存在的。外甥从小学习基本一直保持在前五名的成绩应该与姐姐偶尔“狠狠收拾”分不开的吧,我甚至发现,外甥最亲的是对他最严厉的姐姐,啥好吃的最先想到的也是他的妈妈。
想起之前有一学生,学习优秀,课堂积极,性格活泼,上进好胜,人缘超好,她那时虽然只有九岁,但说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她表达的观点和想法总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有一次下课碰到她自己在快餐店吃饭,我问她:“妈妈呢?怎么没有人接你你不告诉我呢?”她微笑的看着我,貌似不解的问:“我每天都是吃了饭回家啊,为什么要告诉你?”“你都是自己回家吗?”我接着问。“对,基本都是,有时候爸爸妈妈会来接我。”那个学期后来的日子,我努力留意她,只有一次大雨滂沱的傍晚,她的妈妈带着伞在校门口认真的等她,见到孩子的那一刹那,满脸的宠爱与幸福。我看她,并不冷血,反而满是女人的温柔与风情。
后来孩子在网上告诉我,其实每次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家,看到同学们都有爸妈接送,她也会觉得落寞孤单,只是这并不影响她对妈妈的爱。后来,跟这位妈妈做起了朋友,我把这段话告诉她,她噙着泪低头说:“我不能一辈子陪她,这是成长的代价。”
还有一朋友,之前在北漂,几年前联系时,已经人在成都,结婚生子,安然定居,我问他:为什么不漂了?“太累,漂不起”他说。“最难的是什么,要回到当年求学的安逸之蜀?”他定定的想了想说:“最累最苦不过是地下室蚁居没钱苟且的日子,但最难熬的是社会这所大学对人的教育与鞭策,猝不及防,一针见血,我不够老练灵活,过起来越发伤痕斑驳。”
教育千万种,教师,学校,家庭,社会。但无论何种,都有汗水和泪水的冲刷,都有痛苦与烦恼的洗礼,也正是这些困难的日子才让我们更好的享受快乐,体会成功,才让我们的回忆更加弥足珍贵!
所以在进步的道路上,感谢那些苦难与你我携行,与努力为伴;感谢那些痛苦让日后的成功更加甘甜,因为这些都是教育的附属,成长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