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郑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

自考本科、远程教育、国开电大

网上报名电话:13603712410

智慧教育中的思维教学策略

来源:河南自考本科 发表时间:2018-01-23 09:52:12 浏览:144次

  过去的思维教学比较关注学习者的一般思维技能、学习专门学科的思维技能以及思维结构知识的获得,强调的思维教学方法包括讲授与训练。在智慧教育环境,学习者个人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掌控需求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因此如何使思维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助力是思维教学理论建构的基础。

  1.思维教学的起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教育者的重要责任,在思维教学中特别强调“教”的重要性,虽然都认为教学应当从教事实性知识转向培养思维,如学生认知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但是教会学生思维一直是努力的方向。而在智慧教育环境中,我们强调学生自己对学习的责任和掌控,教育者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允许他们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活动和教学节奏,培养他们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的能力。

  这一点对很多老师是比较困难的选择,因为固定的教材内容、学科知识的逻辑联系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放心都有可能促使老师不敢放手。在进行思维教学时,许多教师更倾向于通过自己提出各种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能把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机会留给学生。即使在知道计算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前提下,也还是只愿意让计算机帮助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就是游戏也仅仅是辅助学生练习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在根本上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反而被教师们用来补充和强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因此,电脑增加了成本,却没能改革课堂教学”。然而智慧学习环境本身具有的优势,如它可以“以适当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为支撑,全面感知学习情境信息(如环境信息、设备信息、用户信息等),对获得的新数据或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数据挖掘,识别学习者特性(如学习能力、认知风格、学习偏好等)和学习情境,灵活生成最佳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和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决策,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发展和智慧行动”。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完全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支撑。教师的工作重心就可以转移到设计学习环境和技术、提供学习资源和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问题上。而在对自己学习负责和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升和发展。

  2.思维教学的关键:突破分科教学的设计局限

  在课堂外的世界,人们看待问题与寻求问题解决方案都不是依着学科逻辑的,思维涉及的领域是复杂而多样的。比方说房子的装修问题,要买建材、家具、装饰等等,需要思考房间功能、美观需求、测量房间面积、做预算、讨价还价等,经济与环保、性能与价格、价格与美学需求、工期与质量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要应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极为丰富,数学、物理、美术、工程结构、社会等,任何一项都不可或缺。类似这样的能力,需要参与者思考、计算、品鉴与沟通,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尽管教育上不断提倡跨学科教学,但绝大多数的课堂都是基于分学科教材来进行的,思维的培养窄化在解决具体的学科问题上,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思维广度,造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片段化,致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很难运用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去思考与分析。

  跨学科教学的益处首先表现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产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比如,一位教师将语文教学和科学教学以独特的视角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深入的思考和表达。在关于神话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们选择一个他们在科学课上学过的主题。接着,他要求学生写一则神话来解释自己在科学课上看到的现象,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漫画来展示神话中反映的原理和过程。这看似简单的联系,一方面为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科学现象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增加了趣味性;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漫画画得好的学生则更多了一种思维可视化的表达方式。

  跨学科的教学设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沟通交流,学生们能更好更快地理解问题,更经济地解决问题,更富有成效地合作。由于团队中成员擅长的领域会有不同,相比一个人思考可能局限于某些领域,倘若每个人都基于自己擅长的学科领域,充分探讨,思维不但不会局限于单一方向,而且可以不断深入。由于过程中还需要讨论、协商、妥协甚至达成一致,交际思维也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3.思维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在讨论思维教学目标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很多老师特别熟悉,他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将认知领域中教育目标分为6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估,后期更新的分类学将综合与评估换成了评价与创造。该分类学的目的是对思维的水平进行分层,虽然这个分类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我们很难在实际教学中非常清晰地把每一层次的思维区分开来,大多数的情况下,甚至谈不上哪一层次的思维水平较低。但是这样的分类,以其直观性和可分析性有利于帮助教育者思考在哪个层面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在提到高级思维能力时,我们指的是超越记忆事实和概念之上的分析、评估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反映学习者具有批判性(审辩式)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智慧教育环境中,由于资源和工具的丰富,很多人主张将记忆、理解水平的知识和技能交给计算机来帮助完成,而学习者有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高级思维技能。但是,目前教师们的教学重心依然放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上,学习方式主要为反复练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实际上只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要求的基本学习任务,而不去真正思考。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延续,思维教学的目标需要调整到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上。

  罗恩·理查德(Ron Ritchhart)等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让学生学会思考的20个方法》一书中,列举了提高理解力的8个思维步骤:(1)细心观察、仔细描述;(2)解释说明;(3)给出例证;(4)建立联系;(5)考虑不同观点和角度;(6)抓住中心,并做出结论;(7)思考并提问;(8)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并深入思考。虽然这8个思维步骤仅代表了部分高层次的思维过程,但是它比较直观地说明了高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向。除此以外,作者还提到其他6种思维形式,包括(1)建立模型和归纳总结;(2)考虑可能性和可替代性;(3)评价论据、论点和行为;(4)制定计划、观察结果;(5)证明、假设和偏差;(6)确立先后顺序、存在条件和已知问题(罗恩·理查德等,2014)。显然这些思维形式对学习者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面向的是做出判断、合理决策和问题解决。它们也应该是思维教学的目标。

  今天的学校承担着培养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者的重任,“思维教学不单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而且应引导他们在思考中学习,即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通过高级思维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形成个人对知识和学习的独特理解,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益。

  4.思维教学的策略:提升学生的认知参与程度

  如果从思维教学有效性的视角来看,提供有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促进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能够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指导、促进知识迁移和整合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智慧教育环境中,这些方法依然有效。只是在今天我们可能更加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思维教学,促进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高级思维能力。

  学生的参与可以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来分析,其中认知参与决定着思维的过程、质量和结果。因此,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要采取相应的促进认知参与的策略。

  美国批判性思维协会提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维的16条建议,包括:明确需要学生更好掌握的内容范围;少说,让学生多想;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极的阅读兴趣,并学习分析阅读内容;教学聚焦在基本的、重要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问题解决和推理过程中是被如何应用和分析的;尽可能让学生看到真实世界重要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过程中,概念是怎样作为基础的工具被使用的;采取培养学生批判性(审辩式)听、说、读、写能力的策略;在学生面前展示你的思维过程和好学生的思维过程;多提启发式问题,拓宽思维的维度,如表明意图、提出证据、展示推理过程、使用数据、声明观点与信念、诠释、推导、得出结论、思想的原因和结果、观点的对比等;注意关照不太举手的学生,让学生相互总结;举例解释抽象的概念和想法,特别是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要求学生养成写作习惯;提出学业标准,让学生自己评价是不是达到了标准;经常安排小组活动,布置具体任务和规定时间,出现问题请学生自己解决;设计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必须自己或集体讨论完成,并能说出思考过程;持续不断地加深理解大多数基本概念;请学生讲述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这些建议都是把学生的思考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积极的认知参与,提升思维能力。

  除此以外,教师的好的问题和学习任务设计、讲故事的能力、学习资源之间联系有逻辑性和趣味性强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需要关注的一点是,学习的挑战性也是促进学生参与的重要方法。当学习任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会愿意尝试去努力解决问题,在动态的思维过程中提升思维。

  因此,当我们从多元的视角来看思维教学的理论建构,从理念、机制、方法、目标和策略进行多重思考,是为了揭示在智慧教育环境下思维教学应该发生转型。这种转型旨在建立鼓励学生从学习到创造与创新的思维机制,使思维的视角不单单停留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上,而是更加自信地利用知识和技能去创造、创作和创新。